客服热线:4006112220
微信公众号
首页>新闻中心

善路带你回家

善路带你回家

——2020年为近年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归家、落户安置最多的一年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许多年前的一首歌曾打动过无数人心。但长久以来,对于那些身无户籍、不知来处、无家可归、游离于社会边缘地带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依旧还是一个心中梦想。而如今,他们正从全国各地纷纷向着实现这一梦想的方向行进,以走完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流浪之路”。

  “2020年是近年来中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归家、落户安置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已帮助1.2万余名受助人员寻亲归家,在全国批准落户安置长期滞留且无法查明身份户籍的流浪乞讨人员1.7万余人。”在日前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介绍说。

  针对游离于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这一“边缘群体”,今年3月,民政部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1部门部署开展专项行动,集中安置落户长期滞留人员,让他们与其他公民一样依法享有登记户口的权利,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彻底摆脱生存困境。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成分复杂的问题,民政部和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多项举措,尽最大努力帮助滞留人员找到家人。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各地共寻亲成功1.2万余人,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针对部分因个人或家庭原因不得已反复流浪乞讨的人员,专项行动从源头治理,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做好送返回乡流浪乞讨人员与当地的对接工作,衔接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其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帮扶,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26个县级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了返乡人员台账,2006个县级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了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帮助2568名有流浪乞讨经历的建档立卡人员对接当地扶贫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首善之区当有首善之举。北京因其特殊地位与交通因素,一直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流入地。其中很多因智力及精神障碍、语言及听力障碍等无法查明身份而长期滞留。2018年以来,北京民政部门先后为993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找到回家的路。其中滞留时间5至10年的有237人,滞留10年以上的有191人,最长者滞留达21年。

  在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救助管理站、祭城民政所的墙上挂上了老饶及家人送来的锦旗。今年57岁、已在外流浪了整整24年的老饶终于在亲人的拥抱下踏上了回家的路。1996年,当时的“小饶”来到郑州,做过很多工作,但都不长久,最终沦落到靠流浪捡拾废品为生。生活失败,疾病缠身,让他感到无颜回家。而期间,老饶的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通过老饶家人的寻人信息,终于联络上了老饶侄子。侄子驱车近400公里赶来,看到“四叔”,两人不禁抱头而泣。

  在浙江诸暨,16名流浪乞讨人员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新身份。

  诸小华曾长年被叫作“无名氏”,一是因为她是诸暨市救助管理站成立后收留的第一位流浪乞讨人员。站里的工作人员换了几批,而她却一直滞留这里;二是因为她患有精神障碍,很难与人交流,问她什么都只会不停地重复“蒲公英”。像诸小华这样存在智力与精神异常,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的流浪人员在市救助管理站还有15位,现都在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今年11月,第七次人口普查开始后,市救助管理站决定以此为契机为他们申请办理安置落户手续,获得合法身份。由于无法准确得知他们的姓名、年龄,市救助管理站便结合发现地区、护送方式等信息,为他们分别取名“诸璜丽”“诸枫琴”“诸安派”……而他们的“生日”都是6月19日,是“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16名特殊的新诸暨人由此有了自己的身份和名字,被登记上人口普查公报。

  给“诸小华”们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与一个温暖的家,让她们不再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漂泊,正是社会给予他们的一份最好礼物。



相关新闻

更多>
  • 人间正道 浩荡前行——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纪实

  •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中国慈善年会征文启动

  • “互联网+不良资产”经典沙龙圆满成功,收获颇丰!

  • 康晓光:公益商业化、政商合流阉割公益,被滥用的社会企业是其“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