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育人 仁者育善—— 《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发布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张迎迎)日前,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清华-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论坛”在京召开。作为论坛重头戏,首批40家高校联合发起了《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旨在凝聚政府、高校、社会和市场等各方力量,搭建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合作的高质量交流平台,合力谱写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新篇章。 《倡议书》认为,唯有凝聚多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共同拥抱机遇,才能不断提升公益慈善教育质量,进而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引擎。 《倡议书》指出,《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指出,国家应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公益慈善教育正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高校相关课程建设持续优化,社会对慈善事业提出更多期待,亟需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培育公民慈善意识。 《倡议书》包括七项内容:一、夯实学科基础。推动慈善学科建设,构建公益慈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二、培养专业人才。探索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建立有效路径,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推广慈善通识。促进慈善课程在更多高校落地,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慈善通识精品课程;四、促进交流共享。围绕教师、教材、教学,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形成常态化机制,融合理论前沿与一线实践;五、弘扬慈善文化。弘扬校园慈善文化,培育青年慈善意识,营造社会慈善氛围;六、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国际交流,弘扬中华慈善文化,借鉴吸收优秀国际经验;七、协同社会发展。助推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慈善教育和人道教育融合互补,为共建美好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倡议书》诚邀各界同仁响应并加入。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事业已有了长足进步。从1998年清华大学设立NGO研究中心开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建设持续优化,公益慈善类专业人才辈出。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共有35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益慈善专业教育,35个教育项目或培养方向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项目不同层次,多元发展格局初现。 在35所高等院校开展的公益慈善教育项目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0所开展了本科层次的教育;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25所院校开展了研究所层次的教育;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则开展了专科层次的教育。此外,还有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等皆开展了有公益慈善相关教育项目。 从地理分布上看,高校的公益慈善专业教育项目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近半数集中在北京、江苏和广东等地。从生源情况来看,平均招生规模为40人,平均在校生为81人,项目间差异较大,其中本科兼修项目生源较好。但不足的是,师资方面则处于整体匮乏状态,平均参与课程的教师为10人,其中5人为校外兼职教师。针对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以社会创新创业为主,其次为公益慈善导论,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较少。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高校的公益慈善教育总体话语正在从非营利组织管理向公益慈善转变,社会创新创业话语有望更加凸显。但与此同时,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动力仍以行业需求驱动和高校创新驱动为主。此外,尚存在受教育需求不足、教育供给动力不足、供给能力不足等影响,需求各方力量加以驱动,相互赋能。唯有凝聚政府、高校、社会和市场等多方力量,搭建中国公益慈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凝聚共识、拥抱机遇,方能不断提升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质量,进而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引擎。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认为,中国的大学公益教育之使命,在于“省方、观民、设教”,亦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他表示,这种使命也是对公益本质的最好承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