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
校园欺凌事件又引发网友愤怒。
7月22日,有媒体在网络上曝光了一段视频,一群女生狂扇一个小女孩巴掌,还让她跪下。
“抬头,说‘爸爸我错了’!看着我说!”
一名施暴者边拍摄还叫嚣道,“要不要我给你报警?报警他们也找不到我。”
小女孩最后没有报警。
如果不是警方巡查发现了视频,女孩的父母或许都不会知道这件事。
7月23日,事发地宜兴警方发布通告称,由于违法人员不满14岁,不予处罚。
公安机关已对她们进行严肃训诫,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并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这起事件并不是孤例。
6月8日和26日,福建宁德一名14岁女生被同学用拖鞋打头,用脚踢,还被拍下视频。
事发后,一施暴女生在网络发合照炫耀,并称“我们的警察局集体照”。
7月12日,陕西渭南也曝出一段视频,两女生轮番掌掴、踢打一女生,推她的头就往玻璃窗上撞。
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
霸凌的伤害远不止于此
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人并在不少数。
中国上海政法学院的教授姚建龙做过调研,在10万多调研对象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高达33.36%。
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欺凌造成的伤害往往不是一时的。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刘靖指出,“这种伤害给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常常是长期广泛存在的,甚至会持续终生。”
新京报“剥洋葱”也曾访谈过一些经历过校园欺凌的人:
“到现在,我还经常做被人打的梦,醒来一身冷汗。”
“因为这件事,我休学一年去治疗抑郁症。”
“他们都放下了,只有我还留在那个教室里。”
过去的事情并没有过去,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据央视《新闻调查》报道,2016年儿童节那天,青海省互助县一名初中生喝农药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在一份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
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
去年,江苏徐州市也有一名初三女孩跳楼自杀。
她在遗书中写下了曾被欺凌的证据: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我承受了太多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死对我来说是解脱”,“流言蜚语真的可以害死人,压力真的可以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有的受害者选择以暴制暴,成为了更极端的施暴者。
根据Stopbullying.gov网站2016年的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15起校园枪击案中,就有12起枪击案的罪犯曾遭受过校园欺凌。
电影《大象》正是由美国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改编而成的作品。
因为不受同学待见,两个高中生血洗校园,夺去了更多年轻的生命。
欺凌的本质是什么?
施暴者到底为什么欺凌?
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问。
作家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写道,当被问及为什么欺负某个小孩时,施暴者说,“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而已。”
很多时候,仅仅是看起来跟别人不太一样,就有可能成为施暴者的眼中钉。
而任何一个沉默的旁观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施暴者的帮凶,一起把受害者逼入绝境。
日剧《胜利即是正义》的古美门律师说:
我们平时不得不察言观色,随波逐流,多数派自然被认为是正义,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
欺凌的本质,是气氛。
美剧《十三个原因》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自杀身亡的主人公Hannah留下一盒磁带,内容跟她周围的12位同学有关。
在这12个人里,有人是她昔日的朋友,有人暗恋过她,有人为了自保恶意造谣,有人对她有过侵犯,也有人是学校里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工……
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真的关心Hannah。
12个人的沉默和冷漠,都是杀死Hannah的凶器。
面对霸凌能做些什么?
面对校园霸凌,也不是全然无计可施。
在“剥洋葱”的访谈中,网友柴柴说了一段经历:
患有先天性腭裂的他,出生之后做过缝合手术,说话一直不太清楚。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也对他特别没有耐心。
“经常在课上讽刺我。”
这样的态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后来,大家只要一听柴柴说话,就哄堂大笑。
“因为这个,我特别自卑。”
遇到不会的问题,柴柴也根本不敢问,成绩越来越差。
老师干脆就把他扔到最后一排。
那时,最后一排还坐了一个成绩很差的男生。他上课总是睡觉,也不怎么搭理人。
柴柴也几乎不跟他说话。
直到有一次,班里来了个新老师。
由于不清楚状况,老师让柴柴回答一个问题。
他心慌意乱,站起来没说几句,全班又开始哄笑。
“别笑了!”
最后一排的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
“你们听不清,我帮他翻译!”
坐下之后,他还对柴柴说:“别搭理他们,一帮傻子。”
一整节课过去,柴柴都低着头。
他强忍住才没有哭出来。
“觉得终于,终于有人是站在我这边的了。”
只要有人站出来,事情就可能会一点点地变好。
“虽然校园霸凌一直不断,但如果大家都不跟风,霸凌就不一定会成功。更多旁观者甚至跟风的人站出来,才能有效杜绝霸凌。”
校园霸凌是错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校园霸凌的严重性。
去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就规定了一些“没有违法,但属于霸凌”的行为。
“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包括其中。
有的学校也开始严肃处理欺凌事件,不再认为这只是学生间的打打闹闹。
去年9月,在合肥一所职校,6名强壮的男生围堵1名始终低着头的男孩,在床边打他。
有人还吆喝着要“拍视频”。
事发后,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被打的孩子已经回到家中休养,等警方处罚结束,“6名施暴学生将被劝退”。
一些公益组织也在推动立法。
去年,安童生专项基金联合合作伙伴发起“向校园欺凌说不”的公益倡导活动,直接推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
这是全国首部规范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的地方性法规。
要以法治方式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这也是重要的法治保障。
一些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开始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前段时间,被欺凌长达10年的王晶晶就告赢了羞辱自己的施暴者,判决结果是施暴者拘役3个月。
在采访中,王晶晶曾被问到:
“十年后维权有什么意义?换不来你的青春,也换不来你的班级前五名。”
她说,“(我要)告诉全世界,校园欺凌是错的。告诉家长和学校,你们应该惩罚作恶者,保护受伤的孩子。告诉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要强大,而不是自我放弃。”
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尽管一些积极的改变正在发生,但在涉及到一些未成年校园霸凌事件时,法律仍有诸多不足。
所以在面对校园霸凌时,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孩子预防和自我保护。
作为家长,如何预防孩子遭受校园欺凌,中国公共安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宁蓬分享说:
“对孩子的关心是最重要的。”
尤其对于青春期叛逆阶段的孩子,家长平时更要多与孩子沟通,通过多观察、多倾听,判断孩子是否有异常情况:
比如衣物有异常破损、经常管父母要钱、突然不爱上学、精神状态不好、把自己关在屋里独处等等。
如果发现异常状况,可以通过不经意的聊天、旁敲侧击的方式了解更多情况,也可以在上下学时隐蔽观察孩子几天,看是否受到校园欺凌,有问题要及早处理。
“防范校园欺凌不是一两句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今年,安童生专项基金计划在北京、福建、青海等地开展300场校园安全培训,并向全国学校免费发放儿童安全教育图书,提高孩子们的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
同时,他们也会通过问题咨询、在线解答等方式,为已经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法律支持和心理辅导。
只有让受害的孩子明白,被欺凌是施暴者的问题,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欺凌造成的伤害才会慢慢降低。
支持对暴力的遏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